阅读:9869回复:3

[语言文化]维吾尔历史摘要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0-10-27 23:37
本帖最后由 Marsh 于 2010-12-9 00:19 编辑

提要:
一、关于维丅吾丅尔族族源的传说和记载
二、从鄂尔浑回纥汗国到高昌回鹘王国
三、喀喇汗王朝时期的维丅吾丅尔族及其文化
四、西辽和察合台汗国时期的维丅吾丅尔族社会
五、叶尔羌汗国时期的维丅吾丅尔族及其文化
六、近现代维丅吾丅尔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维丅吾丅尔族地区的社会发展
——摘自任一飞、雅森·吾守尔《维吾尔族》

一、关于维丅吾丅尔族族源的传说和记载
(一)“维丅吾丅尔”的汉译
1.“袁纥”——公元4世纪《魏书•高车传》,首次汉译;
2.“韦纥”——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
3.“回纥”——公元788年以前;
4.“回鹘”——788年以后至13世纪70年代;
5.“畏兀儿”——13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
6.“回部”或“缠回”——17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
其他汉译,如:乌揭、呼揭、呼得、伊吾卢等。
(二)维丅吾丅尔族族源
维丅吾丅尔族族源可以上溯至公元前3世纪游牧生息于贝加尔湖以南、巴尔喀什湖与额尔齐斯河之间广阔地区的丁零。
维丅吾丅尔族的一个重要的源头是公元前5世纪以后已经定居于新疆天山以北和以南地区的大量铁勒和高车。4世纪时的《魏书•高车传》称高车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其中,袁纥逐渐发展强大,融合了与其相近的其他部族,形成了独立的民族。7世纪初,铁勒受突厥统治。西突厥的处罗可汗对铁勒诸部实行残暴统治,铁勒中的韦纥团结仆固、同罗、拔野古等部落,反抗处罗可汗的残暴统治,自立为俟斤,称“回纥”。这里的“韦纥”就是高车时期的袁纥氏。
维丅吾丅尔族的先民丁零、铁勒、高车和回纥(后称“回鹘”),曾先后融合了漠北草原的、中亚的属于不同语系和人种的古代部落,在融合过程中吸取了活动在新疆的古代东伊朗语诸部(塞人)、吐火罗人、粟特人和其他突厥部落的文化,最后形成现代的维丅吾丅尔族。
(三)维丅吾丅尔族人种
1.叶尔羌河流域的巴楚、和田,以及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带的维丅吾丅尔族中欧洲人种的帕米尔-费尔干类型(也称中亚两河类型)表现明显;
2.多朗人和柯坪、阿克苏、伽师等地的维丅吾丅尔族中南西伯利亚人种占据优势(新疆东部的哈密、吐鲁番和库尔勒地区也可见到南西伯利亚人种因素的混血);
3.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维丅吾丅尔族中欧洲人种的中-长颅型地中海人种集团中的印度-阿富汗人种类型密切关联。

二、从鄂尔浑回纥汗国到高昌回鹘王国
(一)鄂尔浑回纥汗国
1.回纥的兴起
公元7世纪,回纥人便以一个独立的、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民族的面貌出现于漠北草原。
回纥民族分为内九族和外九部:内九族又称“九姓回纥”(另有十姓回纥),外九部又称“九姓乌古斯”。内九族据旧唐书载,一曰药罗葛(初期可汗之姓),二曰胡咄葛,三曰咄罗勿,四曰貊歌息迄,五曰阿勿嘀,六曰葛萨,七曰斛嗢(wà)素,八曰药勿葛,九曰奚耶勿;外九部,是回纥与其他八个较大的部落联合而成的集团,依次为:回纥、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苾、拔悉密、葛逻禄。

回纥人以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时因天灾战祸迁徙于草原——
•公元5世纪时,游牧于鄂尔浑河西北;
•5-6世纪之间,一部迁至土拉河流域,一部定居和游牧于天山南北一带;
•7世纪初,活动在色楞格河流域;
•7世纪至8世纪初,突厥默啜可汗强盛,夺取了原来铁勒的故地,是故一部回纥越过沙漠进入河西走廊。

公元7世纪回纥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的自然环境给畜牧业(特别是养马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制铁业促进了军事和生产能力的提高;手工业已经成了独立的生产部门;和周围各族及中原的贸易,给回纥带来了经济上的利益。在这样的形势下,回纥人产生了建立统一政权的共同要求。
据新唐书载,首先把回纥各氏族统一起来的是时健俟斤。时健俟斤死后,全氏族共同推举菩萨(时健俟斤之子)为可汗。在菩萨及其母乌罗浑的领导下,回纥迅速强大起来。公元629年,回纥开始与唐朝发生政治、经济方面的密切联系。公元630年,回纥联合薛延陀共同进攻突厥的北部,在马鬛(liè)山打败突厥兵,灭掉东突厥汗国。这次胜利,使回纥地位提高,菩萨率部众在土拉河畔建立了统治中心。吐迷度继承了菩萨的事业。吐迷度联合仆固、同罗等部于公元646年6月协助唐朝进攻薛延陀,薛延陀打败、可汗为吐迷度所杀;吐迷度自称可汗。同年8月,吐迷度率铁勒13部,南越贺兰山、到达黄河北岸,表示愿意臣属唐朝。唐太宗封其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唐政丅府在回纥地区设“瀚海都护府”)。公元648年10月,回纥汗国发生乌纥之乱,唐燕然都护府副都护元礼臣平定乌纥之乱,改立吐迷度之子婆闰为回纥可汗。公元661年,回纥首领婆闰率众参加了唐对高丽的战争。婆闰死后,他的后裔先后成为回纥首领。公元7世纪后半期,回纥在与一些突厥部落的征战中不断强大起来,成为漠北草原强大民族之一。从时健俟斤到骨力裴罗(公元7世纪初至8世纪中),回纥大约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

2.鄂尔浑回纥汗国的兴衰
曾称雄于漠北的东突厥汗国灭亡后,突厥贵族骨咄禄又招集突厥旧部,于公元685年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南部沿黄河至河北蔚县一带重新建立政权,号颉跌利施可汗。其后向北进攻回纥人的活动中心鄂尔浑河乌德健山一带。回纥人败,一部迁至土拉河流域,大部则归属突厥。骨咄禄死后,默啜可汗又不断向土拉河、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等地用兵,进攻回纥,前后发生了五次大的战争。到8世纪初,回纥民族反抗突厥统治的斗争达到高潮:公元734年,回纥与拔悉密、葛逻禄乘突厥内部出现混乱之机独立,公元742年,回纥与拔悉密、葛逻禄联合向突厥进攻,攻杀骨咄禄叶护,立拔悉密酋长为可汗,回纥与葛逻禄的首领则为左右叶护,公元744年,拔悉密可汗擒杀突厥余众首领乌苏米施可汗。同年,回纥的骨力裴罗攻杀拔悉密部的可汗,称骨咄禄毗伽可汗,将其牙帐从色楞格河流域迁至鄂尔浑河上游的斡儿朵八里。翌年,骨力裴罗又攻杀后突厥的白眉可汗,后突厥政权灭亡,回纥汗国正式成立。由骨力裴罗缔造的回纥汗国前后共存在了约一个世纪(公元744-840年)。

回纥汗国时期的社会经济仍以畜牧业为主,并与唐进行绢马交易,回纥商人进入内地者越来越多,其中不少人还久住长安等地,经商致富并一度控制了东西贸易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其经济实力得到发展和充实。8世纪中叶以后,吐蕃强盛,占领陇右、北庭,以及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因北庭处于东西交通要冲,地位格外重要,到9世纪初,回纥人在毗伽可汗(保义可汗)的率领下,西征吐蕃,收复北庭和龟兹等地,使一度中断的东西交通线又畅通无阻。回纥人本以游牧为主,后因经济和商业的发展,加之手工业亦有一定规模,于是出现许多城市和定居点,逐渐走向半定居的生活。

自胡特勒登里可汗(彰信可汗)之后,回纥开始走向衰亡和崩溃。公元839年,宰相粟特胡人安允合与特勒柴格联合谋叛,被可汗杀死。宰相掘罗勿引沙陀兵攻彰信可汗,可汗兵败自杀。公元840年,回纥将军句录末贺引黠戛斯兵攻入回纥都城。首府被攻占以后,庞特勤等王族成员向西迁徙,辗转迁徙到当时的葛逻禄部游牧地,后又联合葛逻禄、样磨等族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另一部西迁至河西走廊各地,10世纪时,这一支回纥发展到30万人,后建立了甘州回鹘王国。逃散的另两支回鹘:一支迁至今吐鲁番地区和吉木萨尔一带,史称西州回鹘,他们后来在此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另一支共13部落随乌介可汗向南迁徙,后又投奔幽州,依附室韦,10世纪中,黠戛斯又发兵攻打室韦,这支回鹘又遭重创,余部逐渐融于当地各民族中。

(二)高昌回鹘王国
高昌回鹘王国的建立及其发展
吐鲁番盆地地处塔里木盆地的东北部,是古代贯通欧亚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远在公元前2世纪时,车师人即在此生活,并建立车师王国。车师王国分为前、后部,前部驻吐鲁番盆地,后部驻天山以北的北庭(吉木萨尔)一带。公元前2世纪末,西汉同匈奴在西域展开争夺,吐鲁番地位日渐重要。公元前108年,汉武帝遣将进入吐鲁番地区;公元前89年,吐鲁番地区的车师王降汉,成为西汉政丅府的属部;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立都护,从此,吐鲁番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著名的高昌城,即是这个时期建立的。

公元840年左右,鄂尔浑回纥汗国的庞特勤率领15部西迁。其中的一部分先集中在北庭附近,和拔悉密等部会和,这一批回鹘不久越过天山进入焉耆(qí)地区,9世纪50年代,庞特勤在焉耆地区自称护叶,约20万回鹘居住在天山山脉东段的主峰博格达山周围各地。9世纪60年代,居住在北庭和吐鲁番一带的回鹘以仆固俊为首领,仆固俊在高昌与吐蕃展开斗争,公元866年,仆固俊自北庭出击,大败吐蕃大将,夺回西州、北庭、轮台等地。从此,回鹘人以高昌为中心的政权逐渐巩固和扩大。

高昌回鹘王国的行政中心设在高昌城(今吐鲁番三堡一带)。据考古,原城周长约5公里,城分内、外城和宫城三重:外城的东南和西南有规模宏大的寺院、商业区和手工作坊;内城北面有一高大堡垒,堡垒西北部的一座佛塔高约15米,城内的一座佛寺,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现存有宫室的遗址,遗址南北长60米,东西宽30米,分为地上与地下两层。高昌回鹘王国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城市经济与文化,佛教事业更加发展,一度成为中亚佛教文化的中心,城市与外地的贸易更为频繁,回鹘的经济文化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三、喀喇汗王朝时期的维丅吾丅尔族及其文化
(一)喀喇汗王朝的兴亡
喀喇汗王朝是9世纪末至13世纪初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帕米尔以北地区突厥语各部族建立的政权。喀喇汗王朝的统治区分布着众多的部族,王朝的统治阶层以回鹘人、葛逻禄人和样磨等部族为主,其中,回鹘人在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远在萨图克•布格拉汗的祖父的时代,喀喇汗王朝已经在巴拉沙衮建立了政权。祖父死后,两个儿子分别即位:长子巴兹尔驻在巴拉沙衮,称狮子汗;次子奥古尔恰克驻在怛(dá)逻斯,称博格拉汗。公元893年,奥古尔恰克同萨曼王朝发生战争,萨曼王朝军队攻下怛逻斯,奥古尔恰克不得已迁都喀什噶尔。萨图克•布格拉汗是巴兹尔的次子,后在萨曼的儿子的影响下,皈依伊斯兰教。奥古尔恰克迁居喀什噶尔时,萨图克•布格拉汗也在奥古尔恰克身边,此时,他便在奥古尔恰克周围秘密发展信徒(奥古尔恰克是一位佛教信徒,反对伊斯兰教的传播),迅速形成一支强大的政丅治军事力量。萨图克•布格拉汗力量强大以后,便于10世纪30年代向其叔父发动武装进攻,击败奥古尔恰克,夺得了政权。萨图克•布格拉汗登上汗位后,首先向萨曼王朝进攻,夺回了怛逻斯城(公元996年,喀喇汗王朝又向萨曼王朝发动进攻,最后与萨曼王朝签订和约,锡尔河流域南部全属喀喇汗王朝。);10世纪40年代又占据巴拉沙衮,占领巴拉沙衮后,萨图克•布格拉汗便登上汗位,定都喀什噶尔。
萨图克•布格拉汗死后,由其长子巴依塔什即位,称阿尔斯兰汗,仍驻喀什噶尔。阿尔斯兰汗统治时期,有20万帐突厥人皈依了伊斯兰教;公元960年,阿尔斯兰汗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接着,他以“圣战”的名义向当时佛教势力根深蒂固的于阗地区李氏王国发动战争;直到11世纪初,喀喇汗王朝的玉素甫•喀迪尔汗才最终将于阗的李氏王朝灭亡,把伊斯兰教传到今日的和田地区。
哈龙•布格拉汗二世统治时期(公元1074-1102年),王国内部稳定,经常对非伊斯兰地区用兵,用武力传播伊斯兰教。军队跨过伊犁河和雅马尔河(额敏河),沿着天山北麓进攻高昌回鹘王国。在其统治期间,喀什噶尔的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巴拉沙衮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把自己的长诗《福乐智慧》献给了他。
伊布拉音•本•阿合买德统治时期,东部喀喇汗国国力衰弱,所属各部纷纷起来反抗;尤其是境内的葛逻禄和康里人发动暴丅动,更加削弱了汗国的力量。到了穆丅罕默德•本•玉素甫统治时期,汗国名存实亡。公元1211年,乃蛮王子屈出律篡夺西辽政权,随后他派遣大军到喀什噶尔,把喀什噶尔和于阗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同年,穆丅罕默德•本•玉素甫被当地贵族杀害,至此,长达170年的东部喀喇汗王朝灭亡。

(二)《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辞典》
1.《福乐智慧》
完成于11世纪初的长篇诗作《福乐智慧》,是维丅吾丅尔族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全诗85章,长达13000多行,采用阿鲁孜格律的木塔卡里甫律写成的,由三个短长长格和一个长短格组成,也称四部诗体。作者是著名的维丅吾丅尔族思想家和诗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他的名著是献给当时副可汗的,因此荣膺哈斯•哈吉甫(御前侍臣)的称号,玉素甫是他的本名。《福乐智慧》对当时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进行了集中的、系统的和形象的描述:国王应当是世袭的。一个好的君主应当有智慧和理性,性情温和,品行端庄,任用贤臣,远小人,亲贤智。国王的大臣们应当是出身高贵的阶层,大臣同样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不贪不欲。国王用法律治国,大臣用知识辅佐国王。普通百姓是处于下层的一个阶层,他们不懂得礼法和规矩,没有意识。上层阶级不应与他们后交,不应与他们多言,否则就与自己的身份不符,但对于这些人,也可满足其一般生活所需,令其吃饱肚子。圣裔是先知穆丅罕默德的近亲,应当尊敬和爱戴,向他们贡献物品。智人、先哲、医生、巫师、圆梦者、占星术士、诗人是属于同一个阶层的人。这些人是社会需要的一些人,所以应当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其中,对于智人、贤哲们要爱戴,用物质资助、供奉他们以饮食,为他们效力。因为人们已经知道智者和贤者们是“照亮世人的火炬”。知识是正教法典的基础。医生是十分需要的人,所以不应亏待他们。由于人们承认有鬼怪的存在,所以认为巫师在鬼怪作祟时很有用处,不应排斥。对于做梦,认为这是一个十分恐惧的现象,一个梦如何解释,是吉是凶,可能对一个人十分重要,所以,对于圆梦的人要重视。当时的历法主要由占星术士掌握,所以,人们认为占星术士懂得天文地理知识,时日的吉凶,应向他们请教。

2.《突厥语大辞典》
《突厥语大辞典》的作者是玛赫穆德•喀什噶里,11世纪2丅0年代,他在喀什噶尔接受教育,后在七河地区、伊犁河谷和锡尔河地区进行详细的考察,搜集语言、文学、历史、地理以及风土人气等方面的材料,于1074年用阿拉伯语编写成《突厥语大辞典》。《突厥语大辞典》是一部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著作,全书分为八卷,各卷再分为上下分卷,分列名词、动词,分卷内又分为门,每门的词目按单词词根的多少,再分为二字根、三字根、四字根等类。每类词根再按词型、语言特征编排。所以辞典的结构完整,条理分明,是世界上第一部大型突厥语辞典。全书除了长篇序言外,共有七千多词条。这部辞典提供了有关新丅疆和中亚地区丰富的历史、地理知识和各种专业术语,可以成为一部关于突厥民族的简明百科全书。《突厥语大辞典》附有一幅圆形地图,这幅地图描绘出作者当时所了解的世界,也是流传至今的最早和最完整的中亚地图。

最新喜欢:

跨境电商运营iMjmJ.Com跨境电商运营...
沙发#
发布于:2010-10-27 23:39
四、西辽和察合台汗国时期的维丅吾丅尔族社会
(一)西辽时期
12世纪初,部分契丹人在辽皇族耶律大石率领下,出东北、向西发展,在翻越天山之后,南下向喀喇汗王朝进攻。遭到喀什噶尔的统治者的阻击,耶律大石被打败,并撤回叶密立(今额敏),以图休养生息。公元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密立城称帝,号称菊尔汗(“大汗”、“汗中之汗”),至此,西辽王朝建立,并开始大规模地向外扩张和征讨,先后归并了高昌回鹘王国、东西喀喇汗国和花拉子模国,以及康里部,建成了一个疆域辽阔、种族和语言成分繁杂的帝国。在其统治范围内,虽然统治者是契丹人,但是被统治民族绝大部分是回鹘人,以及葛逻禄、柯尔克孜和汉人等;高昌、别失八里、和阗、喀什噶尔和阿里麻里这些回鹘人和其他突厥语民族聚居的地区是西辽最重要的经济和文化区。回鹘语是王朝境内通行的语言,契丹统治者也努力掌握回鹘语,以便自己的统治。
到了西辽末期(西辽政权延续了80余年),统治者加剧对高昌回鹘和天山南北各绿洲百姓的政丅治压迫和经济掠夺,所以,高昌回鹘非常希望摆脱西辽的奴役。这时,成吉思汗已经统一蒙古各部,在蒙古高原崛起,积极拓展自己的疆域。高昌王决定依靠蒙古汗国摆脱西辽统治,1211年,高昌回鹘王国成为蒙古汗国的属国。

(二)察合台汗国时期
察合台汗国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1225年在封地上建立的政权,是蒙古的四大汗国之一。察合台汗国境域辽阔,民族成分复杂,语言和文化也大有差异。塔里木盆地的喀什噶尔、叶尔羌、于阗及阿克苏各绿洲是察合台赐予朵豁剌惕家族的,所以这些地方也属于察合台汗国范围。按照蒙古的国制,诸王只受封于草原地区,而农耕地和城市的所有权仍由中央的大汗掌握,大汗有时将城市及其居民的一部分赐封于诸王,以此作为诸王的财政来源。
察合台汗国内部经过长期频繁的战乱和稳定的交替后,到了132丅0年之后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以阿里麻里为中心,包括喀什噶尔、吐鲁番等地区;西部以撒马尔罕为中心,包括河中地在内的中亚的广阔地区。
公元1348年,秃黑鲁•帖木儿在阿克苏被拥为察合台汗国的可汗。史书称其统治地区为东察合台汗国,历时166年。这一时期,伊斯兰化的过程完成得更为彻底,甚至许多蒙古部落也改信伊斯兰教,秃黑鲁•帖木儿是东察合台汗国王室中第一位公开接受伊斯兰教的汗王。秃黑鲁•帖木儿死后,汗国大乱不止,1389年朵豁剌惕部支持秃黑鲁•帖木儿之子黑的儿火者即位,恢复了察合台家族对汗国的统治。黑的儿火者建都别失八里;1391年使臣到达南京,受明太祖盛情接待,从此,东察合台汗国与明朝使臣往来不绝,保持密切的关系。1393年,黑的儿火者用武力归并了吐鲁番地区,并在这里推行伊斯兰教。
东察合台汗国到了后期常陷于政丅治动丅乱之中。到了1514年,满速儿汗的弟弟赛依德消灭了朵豁剌惕部,建立一个新政权。于是,东察合台汗国境内出现两个并列的政权。1516年,满速儿汗表示愿意臣服于赛依德,这样,维丅吾丅尔族地区就进入了叶尔羌汗国统治的时期。

五、叶尔羌汗国时期的维丅吾丅尔族及其文化
(一)叶尔羌汗国和和卓势力的兴起
赛依德汗1490年生于吐鲁番,少年时曾随父参加抗击乌兹别克昔班尼汗的战争,结果东察合台汗国战败,赛依德被俘。释放后归顺昔班尼,随从昔班尼转战中亚,后趁昔班尼汗出征花拉子模的机会,逃回伯父马合木汗的驻地。后来,他发现伯父愚昧无能、不事朝政,不可与之共举大业,于是离开伯父,进入吉尔吉斯人的地区,受到吉尔吉斯人的拥护,被奉为首领。1508年,赛依德进攻马合木汗,马合木汗投奔昔班尼汗被杀。就在此时,满速儿汗出兵进攻赛依德,赛依德兵败逃到喀布尔,受到巴布尔大帝的礼遇。后来,赛依德汗率部翻越天山进入喀什噶尔地区。1514年夏,赛依德部队到达阿图什,率领4700名战士进攻喀什噶尔;赛依德的军队未遇到任何抵抗,就开进了叶尔羌城。赛依德建立了一个以维丅吾丅尔族为主体的地方政权,史称喀什噶尔汗国,又因定都叶尔羌成,亦称叶尔羌汗国。赛依德主动向满速儿汗的使臣求和,1516年两兄弟在阿克苏和库车之间举行了会晤,形式上恢复了塔里木的统一。赛依德善于治理国家,建立新王朝后,使汗国和平统一,休养生息。
赛依德死后,拉失德继承父位。他一登上汗位即对汗国政权的实际控制者朵豁剌惕部艾弥尔集团进行镇丅压,逮捕了萨义德•马黑麻及其家属;当时另一艾弥尔马黑麻•海答儿得知消息后,逃往印度,此后又成了克什米尔的统治者。拥护萨义德•马黑麻的艾弥尔挟持赛依德汗的幼子逃往和阗,举旗反叛;拉失德进军和阗,并逮捕叛逆的艾弥尔,把他放逐国外。至此,朵豁剌惕部艾弥尔集团便被拉失德汗基本消灭了。

在叶尔羌汗国时期,和卓僧侣集团在南疆的社会和政丅治斗争中往往作为重要的角色出现。14世纪中叶,额西丁和贾拉里丁和卓父子从中亚来到新丅疆,在伊斯兰教的传播中,他们起了很大的作用,逐渐成为势力强大的一个集团,额西丁和卓家族也由此取得了南疆伊斯兰教的世袭统治权。16世纪初,买合杜木•艾扎木和卓家族进入新丅疆,不久他们就从额西丁和卓家族手中夺取了南疆大部分地区的宗教统治权,并且逐渐将其势力发展到叶尔羌汗国的宫廷和王室成员之间。由于对宗教的热忱和为了维护统治的需要,和卓们被聘入王室宫廷,左右朝政。和卓死后,汗王不惜财力为之修建壮丽豪华的麻扎。作为伊斯兰教显贵陵墓的麻扎,在几百年的历史中不仅得到扩充,而且被神化。麻扎在穆斯林生活中的地位,是清丅真寺无法相比的。在信徒心目中,清丅真寺是举行礼拜,完成宗教义务的场所,而麻扎则是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拯救,可以祈求生活幸福,禳灾辟邪的地方。
马黑麻登位之后,即向伊斯哈克派出信使,表示自己归顺和卓的心愿。伊斯哈克的儿子卓沙迪从撒马尔罕来到叶尔羌汗国,得到马黑麻的欢迎,并将其迎入宫中,伊斯哈克的一支势力(称为黑山派)从此进入叶尔羌汗国宫廷。此后,伊斯哈克的亲兄弟伊善哈兰的儿子穆丅罕默德•玉素甫也从河中地来到叶尔羌汗国,在喀什噶尔地区传教,这一派称为白山派。随着两派势力的扩充,其内部斗争也日趋激烈;在他们的控制下,叶尔羌汗国宫廷内部的斗争愈演愈烈,影响到各地的社会稳定,乃至混战不已。甚至叶尔羌汗国灭亡后,这种势力仍时时影响着南疆的稳定和发展。
随着和卓势力在叶尔羌汗国的确立,宗教军事力量开始出现,他们不属于汗的军队,而是和卓们操纵世俗政权的工具。到了汗国的后期,宗教武装势力,几乎成了决定一切的力量。和卓们依靠这些武装力量积极参与了汗国内部的政丅治斗争。
在阿卜达拉汗统治时期,准噶尔势力进一步发展,多次侵袭叶尔羌汗国,直达和阗。准噶尔进攻和阗地区,阿卜达拉汗及其子尤勒巴尔斯率叶尔羌和喀什噶尔两地的军队把他们打退。尤勒巴尔斯向其父要求更多的权力,父子开始不和,这实际上是白山派要求黑山派让出更多的权力。白山派和卓势力极力向叶尔羌的统治集团渗透,引起了阿卜达拉汗的猜忌。结果许多艾弥尔转向尤勒巴尔斯方面。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1667年阿卜达拉汗放弃汗位,去阿拉伯朝圣,不久死于途中。
1668年,尤勒巴尔斯被白山派和卓艾弥尔拥为汗,对黑山派信徒和艾弥尔的家属残酷杀戮,派军队进攻阿克苏。在汗位争斗中,准噶尔部阿勒坦台支持伊斯梅尔汗,而僧格吉台则支持尤勒巴尔斯。在这场混战中,尤勒巴尔斯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喀什噶尔却落到僧格吉台手中。尤勒巴尔斯只好把统治权和汗位的象征物交给僧格吉台,自己回到叶尔羌。僧格吉台立尤勒巴尔斯幼子为汗,并委派了监护者。
尤勒巴尔斯返回叶尔羌后,僧格吉台的高级将领策动艾弥尔造反,杀死了尤勒巴尔斯,并宣布尤勒巴尔斯的另一幼子为汗。不久新可汗及其母亲设计杀死暴丅乱的艾弥尔,艾尔卡伯克逃往噶是噶尔,在途中他派人送信给阿克苏的伊斯梅尔,劝其进军叶尔羌。伊斯梅尔决定出兵,并最终入主叶尔羌城,然后,他派人处死了尤勒巴尔斯汗的儿子们,对白山派进行镇丅压。
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逃出喀什噶尔后,潜入克什米尔,并由此进入西丅藏,觐见五世达丅赖喇丅嘛,达丅赖喇丅嘛让其携带亲笔信去见准噶尔的珲台吉噶尔丹。1678年,噶尔丹派12000骑兵到达叶尔羌,在白山派的配合下,城池攻陷,伊斯梅尔汗及其亲属被俘,送往伊犁。由此叶尔羌汗国名存实亡,南疆广大地区变为准噶尔的属地。

(二)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儿和《拉失德史》
1.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儿
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儿于回历905年(1499年-1500年)出生在今塔什干。父亲是该地区监治官,母亲是蒙兀儿汗的女儿,也是巴布尔大帝的母亲之妹。其父因反巴布尔的事丅件而被捕,后他投靠月即别(乌兹别克)的首领昔班尼汗,不久又被其密使刺杀。为使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儿免遭杀害,其家臣将他带到布哈拉隐藏起来。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儿9岁时,受到他父亲的导师大毛拉马黑麻的关照。为了免遭暗算,他们来到了巴达克山,一年后来到喀布尔,受到礼遇,成为皇室成员。1514年初,他在其表兄速檀•赛依德汗的军中服役,随军参加了对喀什噶尔、蒙兀儿斯坦等地的征战。1533年7月,他统率一支军队向拉丅萨远征,遇到尼泊尔人和印度人的抵抗,翌年败师而归。拉失德汗在喀什噶尔即位之后,他的叔父因被怀疑支持先汗的幼子篡位而被杀害,他本人也在虽先汗征战中,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还是先汗两个幼子的朋友和老师,因此,在他的著述中曾一再提起这些残酷的政丅治斗争。在以后的岁月里,他率领自己的随从到达拉合尔,受到巴布尔的儿子的盛情接待,又一次成为显赫的人物。1540年11月,他带领为数不多的士兵,冲入克什米尔谷底,兵不血刃地占领了这个国家。他在此作为执政官统治了十年,在其执政期间,他写下了传世的《拉失德史》。1551年,在一次行军中中箭阵亡。

2.《拉失德史》
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儿积其一生经历和宫廷政丅治斗争中的所见所闻,凭其丰富的语言和著述能力,利用皇室档案和民间记载,完成了关于东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的重要史书《拉失德史》。在书的前言部分,他写道:这是献给自己祖国的统治者拉失德的,他写作的目的在于保存蒙兀儿人及其诸汗的事迹(蒙兀儿由河中地察合台系主干分出)。海答儿这部著作用波斯文写成。《拉失德史》由两编组成:第一编为正史部分,第二遍为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听到的历史事实。第二遍篇幅比第一编多一倍,内容丰富,保存着许多社会生活、政丅治斗争、军事活丅动的生动资料。还需要提到的是沙•马合木•楚剌思的《编年史》,这是一部叶尔羌汗国的编年史,作为《拉失德史》的续编而撰写,前半部分摘自《拉失德史》,后半部分为作者自己编写,从拉失德汗即位写到伊斯梅尔汗中期。
板凳#
发布于:2010-10-27 23:40
六、近现代维丅吾丅尔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维丅吾丅尔族地区的社会发展
(一)鸦丅片战争以前维丅吾丅尔族的社会情况及反封建斗争
在16世纪末,天山北部广大地区由蒙古族厄鲁特卫统治,厄鲁特卫分准噶尔等四部,准噶尔在随后的斗争中,逐步占领了四部的几乎全部牧地。1617年,噶尔丹登上准噶尔汗位,他野心勃勃,把目光投向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维丅吾丅尔地区。叶尔羌汗国曾多次遭到准噶尔贵族的骚扰和抢掠;正值叶尔羌汗国内部“黑山派”与“白山派”斗争进一步激化的阶段,“白山派”阿帕克和卓请求援助,1678年噶尔丹率军南下,俘虏伊斯梅尔汗及其全家,立阿帕克和卓为汗。噶尔丹死后,叶尔羌汗国进行了多次摆脱准噶尔统治的活丅动,对此,噶尔丹的继任者给以镇丅压。准噶尔贵族利用和卓统治维丅吾丅尔地区,并委任伯克作为他们的代理人,以达到控制和征收赋税的目的。1700年,准噶尔将阿合马特(阿帕克合作后裔)囚禁起来,其子波罗泥都(大和卓)、霍集占(小和卓)在阿合马特死后,仍过着囚禁的生活。1754年,准噶尔发生争权斗争,其中阿睦尔撒纳投向清政丅府,早准备统一天山南北的乘机向准噶尔进军,1755年清军战胜达瓦齐。此后,将大小和卓释放,并答应由其统治维丅吾丅尔地区。对此,大和卓非常感激,率军攻下黑山派据守的乌什城、喀什噶尔,并最终攻下叶尔羌城,宣称现在是“可汗秦(中国的皇帝)时代”。当大和卓打败所有反清黑山派势力之后,准噶尔形势发生变化,本已归附清朝的阿睦尔撒纳背叛清朝,这影响了小和卓。小和卓主张自立国家,并占据上风。小和卓称汗后,清政丅府先行招抚不成,1758年清军大败和卓军队,两和卓淘到巴达克山境内,清向巴达克山政丅府施加压力,最终处死两和卓。清政丅府统治天山南北后,对维丅吾丅尔地区原有社会制度基本没有触动,只是把伯克的世袭制改为任免职。1759年以后,清政丅府将封建伯克品级化,把领地和农奴数量法律化。由于清政丅府对效忠于它的阿奇木伯克待遇优厚,所以伯克们便全力支持清政丅府。在这一时期,维丅吾丅尔地区实行的是伊斯兰教法与维丅吾丅尔习惯法混合形成的产物,后来,清政丅府从国家法制统一的目的出发,逐步推行大清律,可是到清后期因政局动荡,统一法制的目的没能达到。由于地方封建主和清朝官吏对人民实施残暴统治,清朝前期维丅吾丅尔人民曾进行过数次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主要有1765年的乌什起义和1815年喀什仔牙敦事丅件。

(二)19世纪中叶维丅吾丅尔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和反对阿古柏的侵略
1.19<0>世纪中叶维丅吾丅尔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新丅疆各族人民在此影响下,也爆发了库车起义。1864年,维丅吾丅尔族和其他民族农民举行大规模的反清武装起义,把维丅吾丅尔反封建斗争推向了高潮。这次起义是在库车服劳役的农民发动的。农民托乎提尼亚孜等人率众起义,杀死两名军官和15名伯克后,向库车城进发。6月4日夜,在各族农民群众的响应下,攻克了库车城。6月11日,占领轮台,随后起义迅速影响各地,库尔勒、阿克苏等地均发生了起义。7月15日,起义者占领了乌丅鲁木齐的汉城,并向各城扩张;南疆的叶尔羌等地均发动起义。起义的队伍迅速发展到数万人,共同推举阿奇木迈孜木阿特为首领。1866年,起义军联合哈萨克族攻克伊犁城,俘获伊犁将军常清。起义将清政丅府在新丅疆的统治机器几乎全部摧毁。
农民起义一开始,少数封建主和宗教头目就利用社会和宗教的地位取得领导权,起义刚一胜利,他们就纷纷建立割据性的封建政权,以库车、乌丅鲁木齐、伊犁三个割据政权势力较大。地主阶级和宗教的代表人物在这些地区称王称汗,封官进爵,随意向人民征收赋税,将战争的全部负担加在劳动人民身上。
19世纪中叶以维丅吾丅尔族为主体的新丅疆各族农民大起义,是在太平天国起义和陕甘回民起义的直接影响下爆发并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反抗清政丅府专制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起义摧毁了清政丅府在新丅疆的一些制度,打击了本民族王公伯克的统治。但是,由于起义自发进行,没有明确的政丅治纲领,也没有统一指挥和严密组织,而且带有很强的宗教和民族偏见,所以很快被封建主和一些宗教头目利用,使大起义走向反面,并导致浩罕入侵。

2.反对阿古柏侵略
1864年夏,柯尔克孜头领思的克利用起义夺取喀什噶尔回城,驻守喀什噶尔汉城(疏勒)和英吉沙的清军继续抵抗,思的克请求浩罕把大和卓波罗泥都的后裔放回并给予军事援助。浩罕派遣阿古柏和波罗泥都的曾孙布素鲁克一道前往喀什噶尔。阿古柏进入喀什噶尔后,利用群众对和卓的盲目信仰骗取支持,布素鲁克抵达喀什城后登上汗位。然后将思的克逐出喀什噶尔,阿古柏被任命为巴图尔巴什(总司令)。阿古柏占领喀什噶尔后,首先向叶尔羌、英吉沙等地发动进攻,其后又占领了叶尔羌和喀什噶尔新城(疏勒),并对城内居民进行了洗劫。1865年,阿古柏以布素鲁克的名义先给据守和阗的哈比布拉写信,“请求参拜和阗的麻扎”,随后率大军向和阗进发。到达和阗后,却将哈比布拉逮捕起来,和阗人民对此十分愤恨,与阿古柏军进行斗争,阿古柏残杀反抗者。1867年,阿古柏向阿克苏、库车等地的和卓势力进军,并又使出“参拜麻扎”的伎俩杀死和卓。这样,阿古柏侵入新丅疆后,不到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占领了塔里木盆地周围的各个绿洲,在天山以南建立了自己的统治,1869<0>年,他将布素鲁克赶下台,后将之逐出新丅疆。1870年3月,阿古柏集结兵力向吐鲁番发动进攻;占领吐鲁番之后,转而进攻乌丅鲁木齐。这样,整个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和天山以北的部分地区就完全处于阿古柏的统治之下。1872年和1874年,阿古柏分别与俄国、英国签订条约,争取外交上的承认。阿古柏政权在其统治地区实行封建专制统治,税收没有成文的规定,赋税的种类完全取决于统治者的“需要”。阿古柏还打着伊斯兰教的旗号,将宗教变成自己的统治工具。他加强和扩大宗教法庭的权利,宗教法官根据伊斯兰教法典进行审判,还执行秘密警丅察的只能,妇女被强迫戴上面纱,否则要受到严厉的惩罚。这样,劳动人民就被牢牢禁锢在教规之中,完全丧失了自由的权利。
与此同时,沙俄出兵侵占伊犁,这些引起了严重的边疆民族危机。1875年清政丅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丅疆军务。1876年4月左宗棠从兰州进驻甘肃,部署收复新丅疆的计划,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方针,决定先收复北疆,然后再取南疆。清军分三路出击:张曜部进驻哈密,徐占彪部进驻巴里坤,刘锦棠部进驻阜康,然后直取乌丅鲁木齐,接着收复了昌吉、呼图壁、玛纳斯等城。除伊犁被沙俄侵占外,北疆其余地方全部被收复,为收复南疆奠定基础。在累遭失败的情况下,阿古柏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阿古柏见大势已去,在库尔勒服毒自杀。1877年7月,清军开始了收复南疆的战役,12月收复了阿古柏的统治中心——喀什噶尔。清政丅府历时一年半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丅疆其他地区。1884年,清政丅府在新丅疆改设行省,建立府、州、县制,实现了新丅疆与其他行省行政制度的一致,削弱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
地板#
发布于:2010-10-27 23:40
(三)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的反动统治,维丅吾丅尔人民的革命斗争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中丅华民国。辛亥革命在新丅疆得到响应,爆发了迪化(乌丅鲁木齐)起义和伊犁起义,这两次起义结束了清政丅府在新丅疆的统治,为辛亥革命作出贡献。迪化起义发生于1911年12月28日,但因计划不周和叛徒告密,致使起义失败;仅仅过了10天,1912年1月7日,革命党人的另一起义——伊犁起义爆发了。这次起义准备充分,他们把工作重点放在新军和哥老会上。哥老会在伊犁发展会员,维丅吾丅尔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纷纷入会。革命党人还积极开展宣传,消除民族间隔阂和不信任,争取各民族团结,推翻清政丅府,建立民丅主共和国。经过一系列宣传组织工作,各族人民积极参加起义。起义在惠远城爆发,杨缵绪任起义总指挥,起义在回族上层人士、哥老会首领率领的群众的配合下,迅速占领东关和武器库。次日,捕获伊犁将军志锐,当即枪决。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立即组织“五族共进会”(汉、满、蒙、回、藏),宣布“五族共和”,并推举杨缵绪为会长。1月8日,宣布成丅立伊犁临时革命政丅府——中丅华民国军政丅府新伊大都督府,推举前任伊犁将军广福为都督,杨缵绪为总司令部部长。临时政丅府成丅立后,告示安民,各族各界表示拥护。

1911年的辛亥革命对哈密(哈密王)、吐鲁番(吐克沁王)的维丅吾丅尔族也产生了影响,爆发了农民起义。杨增新任新丅疆都督后,改变了专恃武力的镇丅压(农民起义)手段,采用“阳虽主战,而阴则主抚”的两面手法。从1912年秋起,杨增新的招抚企图一直未能实现,但他仍一再严令哈密驻军不得如山,避免和起义武装冲突,以麻痹起义军的战斗意志。这就使起义军放松了武装活丅动和群众的工作。1913年3月,杨增新派人谈判,并手捧《古兰经》盟誓,保证:哈密王将徭役减为每月两天,将起义军改编为政丅府军队。哈密起义首领铁木耳缺乏政丅治斗争经验,向杨增新妥协,终于落入陷阱;杨增新使用同样手法将吐鲁番起义军编为一个营。随后,杨增新设下圈套逮捕并杀害了铁木耳和穆依登。哈密、吐鲁番的农民起义以失败告终。1914年3月,穆依登的战友艾买提和铁木耳的弟弟等又在吐鲁番举旗,但终因艾买提被暗杀,于12月失败。

杨增新为了巩固他的独丅裁统治,采取了一套对付新丅疆各族人民的反动政策,使之互相牵制,互相对立,互相利用。杨增新统治期间,封建官吏和封建主对劳动人民的搜刮、勒索十分严重,劳动人民处境十分艰难。杨增新还实行闭关自守的愚民政策,实行邮件检查制度,严禁国内外一切书报杂志进入新丅疆,自联曰:“共和实草昧初开,羞称五霸七雄,纷争莫问中原事;边庭有桃源胜境,狃率南回北准,浑噩长为太古民。”他秉承北洋军政丅府的旨意,竭力抵制十月革命的影响。到了2丅0年代末,一部分开明的青年官员开始反对杨增新的专制政策,并逐步形成以樊耀南为核心的政丅治上的反对派。他们主张尽快实行民族平等政策、整理财政、铲除贪污、发展教育、整顿军务等五件事,这些主张得到了维丅吾丅尔人的拥护。反对派与1928年7月7日刺杀了杨增新,史称“七七政变”,政变后,樊耀南等人被处死,政变彻底失败。


“七七政变”后,杨增新亲信金树仁取得新丅疆的统治权,他不仅完全继承杨增新衣钵,而且对新丅疆各族人民实行更加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最终引发哈密人民反对金树仁的斗争。1907年和1912年哈密维丅吾丅尔农民发动起义,要求废除王制,改土归流,但都被镇丅压下去。1930年3月,哈密王沙木胡索特去世,他的孙子聂滋耳承袭爵位。维丅吾丅尔农民再次向金树仁政丅府提出改土归流,反对聂滋耳承袭爵位。金树仁政丅府认为改土归流不仅可以增加政丅府税收,而且可以安插甘肃来的难民,增加垦荒面积和增加田赋收入,弥补财政赤字。于是,金树仁答应农民要求,在哈密地区设置哈密、伊吾、宜禾三个县,着手放荒和征收田赋。1931年1月,省政丅府公布了土地开垦和田赋征收的办法。当时,从甘肃逃荒来的一些难民,实际上领的土地都是熟荒或熟地,而且县政丅府拨给他们耕牛、农具和种籽,帮助他们生产;而维丅吾丅尔族农民不能按规定领到熟地,这引起了强烈不满。哈密农民提出缓征田赋的请求,政丅府置之不理;与此同时,小堡地方发生驻军军官强娶维丅吾丅尔族农民女儿的事丅件,激起公愤,导致农民起义。这时,参加过铁木耳起义的和加尼亚孜组织了维丅吾丅尔族民军。和加尼亚孜见多识广、多谋善断、平易近人,得到起义民众的拥戴,成为反政丅府武装力量的首领。哈密当局感到武力难以取胜,提出“招抚”条件;但和加尼亚孜已经吸取铁木耳起义教训,不肯向金树仁政丅府妥协。金树仁得知后,继续派兵镇丅压。同时,镇西的哈萨克头人阿里甫也响应起义。他们都认识到省军实力雄厚,拖久了恐支持不了,于是派人到酒泉邀请马仲英支援。但马部遭到金树仁阻击,马仲英本人退回酒泉。失去马部的支持,和加尼亚孜也率部转入山区,并不断袭击省军。金树仁见状,又派人与和加尼亚孜议和;在尧勒博斯等人的谋划下,他们谈妥条件。后来,尧勒博斯与和加尼亚孜在分配上起了纠纷,尧勒博斯投奔马仲英、和加尼亚孜则率部转入哈密。这时三堡等地爆发起义,遭到镇丅压,失败的起义军与东来的和加尼亚孜会和。在短时期内,维丅吾丅尔起义人民即达数万,声势大振;金树仁和省军无法对付起义者,于是招募白俄为归化军,前往鲁克沁进行残酷镇丅压,领导者被杀,起义者和人民逃入山中,很多人饿死或冻死。
腐败的金树仁政丅府,在哈密等地的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军事接连失败,财政危机益深,人民怨声载道,已完全失去了控制全省局势的能力。1933年4月12日,金树仁政丅府中一些激进分子联络白俄军发动军事政变,赶走金树仁;盛世才也窃取了临时边防督办的职位。


1933年12月,伊宁的张培元和马仲英进行联络,准备联合进攻盛世才。就在此时,苏联红军出兵新丅疆,消灭了马仲英的同盟军张培元的部队,并占领了乌苏、玛纳斯等地。接着苏联红军的空军部队又到达乌丅鲁木齐,对马仲英部进行猛烈轰炸,马仲英部溃不成军,逃往南疆。马仲英到达南疆后,曾关上疏附县城门,在城内进行了两天两夜的疯狂屠丅杀,被杀害达四五千人之多,他在阿图什和英吉沙也对当地老百姓进行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还抢掠了喀什的金库,将几百斤的金币和金条、数百吨的白银掠夺一空,最后,携财到苏联避难。30年代,充斥着人民起义、军阀混战和帝国主义阴谋活丅动。
抗战期间,中丅共与盛世才建立了统战关系。盛世才佯装拥护马列主义,与苏联友好。随着时间推移,盛世才逐渐露出了他的本性。从1937年起,他开始不断制造各式各样的“阴谋暴丅动案”:1937年,逮捕范围几乎涉及新丅疆各地,从9月至翌年11月供逮捕两千余人,包括不少民族领袖人物如和加尼亚孜、进步知识分子等;1940年,逮捕了1200余人,主要为民丅主人士如杜重远和进步知识青年;1942年,“四•一二阴谋暴丅动案”将在新丅疆工作的全部中丅共党员逮捕入狱,试以逼供和拷打。1937年至1942年,盛世才逮捕的共丅产党、民丅主进步人士、民族领袖人物和青年知识分子攻打10万余人,他们或被屠丅杀、或被监禁。残暴的特务统治使各族人民生活中极度的恐怖之中。政丅治的反动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破坏和摧残。
1942年,国丅民党开始在新丅疆各地筹建国丅民党组织,为直接掌握新丅疆的统治作准备。1944年,国丅民党任命盛世才为农林部长,把盛世才调离新丅疆,任命吴忠信为新丅疆省主席,从此,新丅疆完全处于国丅民党中央政丅府的直接统治之下。国丅民党政丅府依然对新丅疆各族人民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新丅疆的财政金融和币制日趋混乱,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四)三区革命和维丅吾丅尔族人民的解放
1944年秋,因不满国丅民党黑暗统治,新丅疆各族人民在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进行了一场反对国丅民党反动派的武装斗争。1944年8、9月间,巩哈县乌拉斯台山区的维丅吾丅尔、哈萨克、蒙古族农牧民首先在伊宁地下革命组织(“伊宁解放组织”,由艾力汗•吐烈任主席)的影响和支持下,成丅立了游击队,开始与国丅民党军进行斗争,10月7日,占领巩哈县城。在起义胜利的鼓舞下,在伊宁解放组织的号召下,伊宁人民也于11月7日发动了武装起义,控制了伊宁市区。不久,邻近的绥定、霍城、博乐等县也相继被武装部队解放。11月12日,各地起义代表在伊宁召开会议,宣布成丅立临时政丅府,并推选艾力汗•吐烈为政丅府主席。1945年4月8日,临时政丅府根据斗争需要,将分散的起义部队组成一支正规的革命部队——民族军,民族军按照临时政丅府的指令,制定了周密的军事计划。与此同时,天山南北的游击队的活丅动也日益活跃;1945年8月,远在帕米尔高原的柯尔克孜、塔吉克、维丅吾丅尔等民族,发动了武装起义(称为“蒲犁革命”),一度占领塔什库尔干、英吉沙、叶城等县。
1945年1月,新丅疆各族人民的民族民丅主革命运动取得了重大胜利,革命军基本控制了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各地起义群众在伊宁市召开会议,改组临时政丅府,正式成丅立三区革命政丅府。三区革命政丅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三区革命的胜利,使国丅民党反动派惊慌失措,1945年4月13日蒋经国来新丅疆与吴忠信进行磋商,建议其启用少数民族人士治理新丅疆。在此期间,他和会见了苏联驻迪化总领事馆负责人,一致认为,用军事解决毫无希望,政丅治解决的最好中间人是苏联。1945年8月13日,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所附各项协定:国民政丅府承认外蒙独立,苏联政丅府则表示无干涉中国内政之意。在苏联调停下,国丅民党政丅府与三区方面谈判,阿合买提江•哈斯木作为主要代表,迫使国民政丅府签订“十一项和平条约”,并组成了由双方参加的省临时联合政丅府,阿合买提江•哈斯木担任副主席。1947年5月20日,国民政丅府任命监察院驻新丅疆监察使为主席,这遭到三区方面的强烈反对,8月中下旬,阿合买提江等陆续返回伊宁,省联合政丅府陷于破裂。
为了团结新丅疆各族人民同反动派作斗争,1948年8月1日在伊宁成丅立了“新丅疆保卫和平民丅主同盟”(简称“新盟”),阿合买提江任主席。阿合买提江在总结革命经验教训时,认识到:三区革命与全国革命是不可分割的;要保证革命的胜利,必须有各族人民的团结,“任何大民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对人民都是不利的”。“中国是我们的祖国,是我们的家乡。我们要求的是解放、自由和平等。”1949年8月14日,中丅共派邓丅力群从莫斯科到伊宁,建立“力群电台”,使三区实现了与中丅共的直接联系。9月15日,中丅共中央联络员邓丅力群秘密来到乌丅鲁木齐,分别与包尔汉、陶峙岳等会晤,传达中丅共解放新丅疆问题的考虑。9月25日,新丅疆国丅民党驻军在警备司令陶峙岳的率领下,通电起义,宣布脱离国丅民党反动派。9月26日,以包尔汉为首的新丅疆省政丅府也通电起义,新丅疆和平解放。1950年1月10日,民族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丅放军第五军。1955年10月1日,新丅疆维丅吾丅尔自治区成丅立。
游客

返回顶部